20年前,上海出现了第一家私家侦探机构。但好景不长,不久公安部明令禁止“私家侦探”业务,私家侦探一直没取得合法身份。 有资料显示,国内现有各种私家侦探机构约3900家,从业人员有三万多人。不少报道中还提及私家侦探被告、遭遇人身伤害的事实。随着法律法规的调整,私家侦探的生存空间越加狭窄。 随着法规不断调整,《刑诉法》中增设了4项侵犯个人信息罪名,对侦探开展调查又增加了诸多限制。如今他们遭遇人身伤害、引发官司的案例不断发生,侦探们如何在多重“紧箍咒”下生存?日前,记者对该行业进行了调查走访。
” 声音
律师:
这是在钻空子
有些被走访的公司,在网络上查不到其注册信息,成都外天律师事务所李刚律师认为,这些公司可能涉嫌非法、超范围经营。在法律上,允许公司以“商务调查”注册。若以商务调查名义注册,公司又有侦探业务,是在钻空子。 “采用非法手段获取的证据,法院不会采信,但可能会影响到判案。”在李刚看来,私家侦探因调查主体、调查程序、调查手段不合法等问题,证据难以被采纳,还可能涉嫌触犯他人隐私权、侮辱诽谤及侵权责任法的相关规定。 “现阶段没有必要出台法律保护侦探行业,否则可能导致公民的个人信息、合法权益、隐私等遭到严重侵害。” 云南凌云律师事务所尹朝德律师说。 专家: 应正视其存在 “判断一个行业是否需要存在,关键看是否存在社会需求。”云南大学王教授认为,政府管理部门对私家侦探行业,一直处于摇摆不定的状态,管与不管都是个难题。 一些私家侦探为所欲为,稍微不注意隐私就被窃取。 但他也认为,侦探对市民的生活有不可替代的影响。若社会法制与民主不断进步,私家侦探的用武之地也会日益凸显。目前需要一个良好的运行环境,反之应坚决取缔,而国家执法部门要更“给力”,类似于中国侦探论坛的行业网站也要约束私家侦探。 王教授呼吁,社会应正视私家侦探的存在,要具有相应的配套措施和行业职业规则,清理和疏导要并行。
私家侦探需要大众脸
容易隐藏 “大众心目中,觉得私家侦探是隐藏在人海中,身着便衣,很难和普通人区分。”张小明不习惯“侦探”的称呼,一直强调是“行动组”。行动一定要行踪诡秘,转眼间就飘忽不定。得知记者的身份后,他并没有过多忧虑,而是坦承:“有什么说什么,有些不能说的请见谅。” 要愿意做这一行,并对各种环境熟悉,这是入行的最低要求。年轻人比较冲动,招聘时一般不考虑。他喜欢品德素质良好、大众脸、身材不突出的应聘者,这样容易混迹、消失在人群中。 在走访的5家调查公司中,大多数都不愿透露侦探的个人信息,而侦探们也很少提到个人家庭情况。刘映华解释,为了安全,各家公司都会保护侦探的隐私。他公司的业务员大多是男性,年龄在27—44岁间,有律师、退役的侦察兵、转业的军人。“有丰富的侦查经验,社会人脉资源丰富,工作中相应顺手。” 刘映华说,接受委托后,先签订协议再调查,协议没有固定的范本。签协议由侦探和委托人协商,并规定双方的权利、义务。“保密是前提,侦探不会把信息透露给第三方。”他说,委托人也要保证不透露侦探身份,不能惊扰到被调查对象,“大致的协议内容就是这些,不同案例可约定不同条款。
身份尴尬 以商务调查注册公司
在网页中输入“成都私家侦探”等关键字,显示出成都有几十家信息咨询、商务调查类公司。但公司名称中均不包含“侦探”字眼,侦探调查只是经营业务中的一项,一些还提供了QQ在线咨询服务。 记者加了网页中留的QQ,并注明要咨询业务,很快获得验证。对方表示,QQ上只提供一些简单的咨询,最好到公司面谈。 “不是所有业务都接,我们还要观察委托者,看是否值得去帮。”对方刻意强调。 在走访的多家公司中,都挂有营业执照。不少负责人刻意强调是“正规注册”的,但工商注册登记却是“商务咨询公司”、“信息咨询公司”。 “公司不能以私家侦探注册,只能偷偷做侦探调查。”昆明某信息咨询服务有限公司负责人王先生有些无奈,“但包含这项服务的一般不会有假侦探。若要做调查,按《行政许可法》是不允许注册的,调查权只是国家相关部门才有。” 2005年,王先生注册成立了这家公司。随后也跟随潮流,在成都一些报刊和网站上,高频率做了类似豆腐块的广告。公司简介中,包括专业商务调查、婚外情调查、私家侦探、专业调查取证、寻人找物等。 然而,在相关的网站上,却查不到这些自称为“正规公司”的工商档案和注册信息。对此,他们表示,注册商标与取得营业执照是两个不同的概念。一些东西能注册成商标,但目前,国内还没有私家侦探公司能申请到工商部门批复的营业执照。 “国家没有出台法律认可身份,只能将业务挂靠在公司内,这是私家侦探最尴尬的生存状态。”王先生说。